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
Workshop on Climate Change Issues 
開課學期
102-2 
授課對象
理學院  大氣科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正平 
課號
AtmSci5075 
課程識別碼
229 U57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5,6,7(12:20~15:10) 
上課地點
 
備註
上課地點:全變中心會議室。欲修課同學,請務必詳讀課程要求。與簡旭伸、林博雄、羅敏輝、陳維婷、許瑛玿、張聖琳、陳右人合開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22AtmSci5075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師資團隊方面本課程由大氣、地理、園藝、科學教育、建築與城鄉等八位老師共時授課,師資的組成就已具備了跨領域的基本條件。在教學方法方面,本課程採取問題解決導向學習為教學模式,學生們將從課程內容中選定特定主題進行研究訓練,包括背景資訊、文獻回顧、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等,以問題導向的情境方式配合電腦與網路科技等工具,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議題,針對各領域所碰到的自然資源、環境、社會、法律等選定之相關議題為範疇,進行較深入之探索、分析、評估與解決,以增進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實作能力。

期末發表會將邀請跨領域專家與當地茶農一同參與,以了解學生作品是否符合真實世界的期待,並且有機會於7或8月的本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展示成果。除此之外,學生歷經一學期的研究,其中所蒐集到的資料應可建立相關資料庫,並與媒體製作團隊合作建立相關的互動教學平台。

本課程第四週到第五週規劃內容為訓練跨領域能力,內容包含跨領域的對話、研讀調適報告等活動。跨領域能力近年來逐漸為大眾所重視,培養溝通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過程中決不可輕忽跨領域思維,但是一般同學對於跨領域的實踐面向了解不多。第四週課程將帶領大家研讀實際的調適報告以及經典文獻,深入了解一份調適報告需要的架構以及提出應對政策的過程並且學習如何以不同角度評論調適報告的實用性。第四週課程將舉辦「跨領域的對話」,設定多個議題邀請社會科學界與自然科學家的專家老師們共同提出他們對於這些議題的了解跟看待議題的立場,藉機互相了解對方領域看待議題的過程。並且邀請跨領域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在各領域運作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如何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

由閱讀文獻資料開始,希望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核心思想,結合自身領域的專業能力提出建議並且融合他領域的技術與知識,在經過整個學期的學習後能夠提出一份企劃書實際提出針對坪林的相關議題建議。結合科學與人為發展的科學,不只潛心於自然科學中,也需要抬起頭來接觸這個由人們組合而成的社會,體現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這些對於生活息息相關,對於生命的連結更是層層互動的。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不該有所差距,應該時時把人文社會科學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放在心上,反之亦然,揭開對方領域的面紗,產生更多的互動,在不同立場上,建立彼此尊重對等的平台。 

課程目標
本年度以坪林地區的在地議題為主要方向,探討在未來氣溫上升1℃的情景下,坪林的居民與主要產業(如茶農、茶場)將面對哪些問題,地方政府與產業應如何規劃調適方案。
1. 建立跨領域對話與合作的能力。
2. 學習思考和討論議題中可能涉及的科學、倫理、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等事物或觀點。
3. 期許學生能藉由此堂課運用學過的專業知識減輕未來氣候變遷對於產業衝擊,甚至轉化為產業新契機。以不同面向切入此議題,將不同視角與思維整合,達到跨領域學習之目的。本課程在真實世界與情境運作的方式進行下,讓同學確實達成實作之真正意涵。 
課程要求
由於課程安排所需,擬於第三週完成分組並開始實地訪談紀錄與觀測,因此欲修課學生必須參與第一週的課程介紹,並於第三週確認選課。沒有參與第一週課程介紹的學生不予加選。修課人數若超過15人,將請同學草擬「坪林1℃構想書」於3/3前上傳至CEIBA網頁,篩選結果於上課前寄信通知。並且由於本課程將配合坪林春茶製作,學生可能會在3月底至五月之間(為配合採茶天氣,時間尚無法確定)至坪林進行48小時的春茶採收及製作。為配合人文訪談紀錄,預計每週週末會赴坪林一次,屆時週五課程將暫停或移至坪林進行。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表現 
30% 
包含上課表現和演講、電影欣賞等參與度。 
2. 
人文資料與觀測資料之疊合 
30% 
以不同媒介(聲音、影像或圖像)展示成果。 
3. 
企劃書 
40% 
A.期末專題的大致架構: 1. 須提出可研究的問題(須為跨領域議題) 2. 針對問題調查擬定的計畫(如何蒐集資料等) 3. 資料分析結果 4. 資料的詮釋 5. 針對問題所得的結論或解決方案 B.可能的議題或問題: 1. 面對氣候變遷,農民如何因應生活上、農作上溫度、濕度的改變? 2. 如果氣候變遷引發病蟲害問題,甚至是因著蟲害問題而引起鄰里關係的改變,農民的因應之道為何? 3. 若翡翠水庫發生淤積蓄水減少,甚至因雨水變化引起土質改變,農民如何面對水源短缺引起的灌溉水議題?在城鄉規劃上的變化及因應為何? 4. 若部分農民選擇農作轉型,需要的改變為何?以及如何選擇轉型後的作物(如:更改樹種、更改為蔬果,或是種植其他環境衝擊較低的作物等?) 5. 如果空氣汙狀況隨著氣溫和濕度而改變,其對茶樹的影響為何?如:臭氧濃度增加會破壞植物細胞,進而造成其死亡等問題。 6. 慣行農法和有機(友善環境)農法在碳足跡的延伸課題。 
4. 
加分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課程簡介 
第2週
2/28  放假 
第4週
3/14  環境變遷議題之現況與實例分析介紹 
第5週
3/21  期初討論─提出期初構想書實作討論 
第6週
3/29  赴坪林進行實作討論(參訪暨環境生態保育與生態工法介紹) 
第7週
4/04  放假 
第8週
4/11  實作討論(參訪) 
第9週
4/18  期中討論─提出期中構想書 
第10週
4/25  實作討論(潘美玲教授演講:茶文化中的女性) 
第11週
5/02  實作討論(參訪暨氣候模式解讀) 
第12週
5/09  實作討論(參訪) 
第13週
5/16  實作討論(參訪) 
第14週
5/23  實作討論(參訪) 
第15週
5/30  儀器回收與成果檢驗 
第16週
6/06  修改 
第17週
6/13  成果展示(時間未定,擬與SHS合辦) 
第3-1週
03/03  專題演講:蔡培慧─全球化下的農業和農村 
第3-2週
3/07  相關科學背景介紹 (中午出發至坪林進行人文背景介紹、架設觀測儀器)